首页 > 栏目首页 > 职场 >
 
 

焦点资讯:智慧图书馆建设拓展中国—东盟文化交流新空间

2023-06-27 21:29:13  来源:广西日报

论坛现场。


(资料图片)

数字化浪潮下,图书馆建设如何更智能、更绿色、更共享?馆藏古籍的修复、保护、利用如何与时俱进?图书出版与阅读推广如何深化拓展?近日在南宁举行的第18届中国—东盟文化论坛上,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嘉宾就智慧图书馆建设、古籍修复与保护、图书出版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分享交流,共迎“悦”读新时代,为中国—东盟文化交流探索新领域、拓展新空间。

1 以馆为本 共商“智慧化”

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趋势,图书馆的相关领域也呈现出新的态势。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,通过前沿技术更好满足当下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全方位需求,是社会迈入“智慧化”时代一个生动缩影。

“智慧图书馆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,既让技术拥有了文化的温度,也为文化浇灌了技术的活泉。”缅甸国家图书馆馆长高提埃表示,缅甸以数字图书馆系统作为智慧图书馆的一种方式。建设智能型图书馆,以充足的数据库、数字化系统为用户提供阅读便利。同时利用视频识别系统等,推进图书馆自动化运作,最大程度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效率。此外,面向东盟数字门户网站贡献数据信息,使图书馆资源更易于被全球各地读者发现和访问。

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目前东盟国家规模较大、设施较先进的图书馆之一。该馆管理局总馆长陈惠勇介绍,该馆有91%新加坡居民是会员,这让图书馆建设大有可为。在“智慧化”方向,他们通过打造超级App或超级图书馆,做成一个大型学习商场,提供视频音频节目等,还有一些来自遗产提供者、博物馆提供的内容。然后创造一个播放列表,形成点单类型的学习超市。同时构建无边界图书馆网络,将未来图书馆延展至馆外,并与技术公司合作创建读者记忆工程体系,让读者获得个性化阅读内容,且通过数字化系统形成个人专属档案,让阅读融入生活。

“智慧图书馆不是纯粹的一个技术、一个资源、一个系统,它是一种服务、一种基础设施,就像互联网一样,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取信息、交流信息,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增加自己的价值,它是创造型的图书馆。”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,图书馆现已走到第三代,一代主要是收藏,二代延伸至服务,三代注重创造。创造型图书馆需要发挥图书馆的优长,发展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场所优势,创造一种让读者自我创造、合作开发的环境。

如今,广西大力实施数字图书馆建设,不断完善民族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,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,打造没有围墙的公共阅读空间。各地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不断增加,数字化阅读更为便利,阅读品牌不断打响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走读广西”全民阅读推广新模式3年来线上线下开展活动逾1500场次,参与群众逾1000万人次。更智能、更绿色、更共享,成为与会嘉宾寻求共识与合作的方向。

2 以籍为舟,探索新发展

古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宝藏,古籍修复是延续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。在科技赋能下,古籍兼顾“藏”与“用”功能。中国与东盟古籍修复从技艺交流到数字化技术推广,经典传承的方式呈现更多可能。

论坛期间,“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——《永乐大典》的回归和再造”广西巡展同期开展,让与会嘉宾领略到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在分享科技赋能古籍修复时回忆,20年前,该馆对“镇馆之宝”《永乐大典》进行大规模修复,修复前发现封皮掉、书头破,尤其是书皮的材料很难得,修复组跑遍了北京才找到相近材料修复书皮。他们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,创造性用了掏补方法,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。后来有了古籍保护实验室,囊括精密仪器、纤维分析、脱酸实验等,还自主研发了一些技术成果,如对酸化严重的文献进行脱酸延寿等。科技赋能古籍再生性保护,还有创新性传承,诸如做了《永乐大典》相关视听产品等,受到读者欢迎,让经典古籍绽放时代光彩。

“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,包括对现代技术的筛选、试验和应用,对先进方法的借鉴和运用,完善保护强调的是古籍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相统一、文献和文化相统一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统一。”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认为,实际保护工作主要在3个层面开展,即原生性保护、再生性保护、开发性保护。原生性保护讲究高标准的典藏保护、高品质的采集保护、高质量的编目保护、高技能的修复保护,再生性保护包括影印出版、数字出版之类,开发性保护包括知识融合技术开发等。另外古籍利用讲究保护性利用、协同性利用、综合性利用、开放性利用。

“古籍传承发展需具备国际视野,注重国际合作,传扬文明之光。”在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姚伯岳看来,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拥有卷帙浩繁的典籍,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。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正在筹建海外古籍保护研究专委会,目前已经有10多个分支机构。过去古籍合作多关注欧洲图书馆方向,如今放眼东盟国家,古籍合作可以囊括技术、展览、出版等。

3 以书为媒,延展新合作

本届论坛发布了《中国—东盟图书馆联盟倡议》,倡议成立“中国—东盟图书馆联盟”,加强图书馆人员交流培训、技术资源共享、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合作,加强区域合作平台建设,开展多领域、多渠道对话,共商图书馆转型与变革的应对策略。

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认为,图书馆有很多优势,无论是资源优势、数据优势还是空间优势、用户优势,在“智慧化”时代需要把这些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,做好“联”“深”“广”“协”四字文章。联合不仅是加强资源共享,还有关联行业领域等,甚至文化创意之类,应是更多的深度联合和融合,合作的范围和区域十分广阔。

“作为开展社会教育、提升信息素养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所,图书馆中的少儿阅读推广可以说是具有活力与特色的一项。”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司莉看来,可以从阅读形态的多元化,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;从阅读推广主体的多元化,开展有声有色的活动;从阅读推广对象的多元化,增强有趣性、互动性、个性化,使阅读活动迈向高质量发展。

图书馆事业和出版事业关联密切、互为支撑,在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、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据不完全统计,广西图书出版单位与国内外上百家出版机构合作,2020~2023年对外输出图书版权上千种。

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、总编辑卢培钊表示,该集团高度重视面向东盟的版权交流合作,2016年以来集团面向东盟国家输出版权560多种。一方面,把精品好书版权输出,如“中国—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”等。另一方面,打造和东盟国家的出版合作项目,如中国—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、中国—东盟少儿出版联盟、中缅当代作品互译工程等。“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前景广阔,希望与图书馆界携手推进文化交流,如共同策划创新的阅读推广活动,期待珍贵的馆藏产品通过合作出版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”。

随着中国—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深走实,图书出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。据悉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十年面向东盟国家输出图书版权460多种。其中,“东方智慧丛书”翻译成东盟国家8种语言,《云游桂林——中文实景课程》形成多个东盟国家语言版本……

以书为媒,拓展文化交流多领域;以文相交,形成多元文化合作新格局。无论是图书出版、古籍修复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,中国—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越来越深耕细作、枝繁叶茂。(本报记者 林雪娜 文/图)

关键词:

  
相关新闻
每日推荐
  • 滚动
  • 综合
  • 房产